1 / 1
心理咨询基本知识:经典精神分析流派
  弗洛伊德创建了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作为人格理论的创始者,弗洛伊德将人格理论框架进行了初始的建构,描述了人格特征、人格结构、人格动力等。后续的研究者都是在其理论框架中不断丰富人格理论内涵的。   专业心理咨询   一、人格结构   (一)弗洛伊德的意识三层次理论   潜意识 也称无意识,是指深藏于个体内心的、无法直接触及的部分。人们完全体察不到它的存在,但那里隐藏着无数的人生经验。在潜意识里,集合着各种本能冲动、驱力和需求、冲突和情感体验。这些冲动、本能和欲望因为与社会习俗、规范、道德等不相容而被压抑到意识阈以下。   前意识 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是能够进入意识层面的东西,是那些个体意识到的对特定经历或事件的记忆,一旦需要就会被回忆起来。潜意识中的内容进入意识领域必须经过前意识,并借助前意识的某种形式才能实现。   意识 位于心理最表层,是指个体能够清楚的觉知到的心理层次。每天对事物的感知、对各种知识与经验的学习、与环境互动产生的感受和思考等。弗洛伊德认为在广阔的心灵世界中,意识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处于心理的表层。   (二)弗洛伊德的三我结构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有各自的功能、性质和动力结构,彼此联系且相互制约。   本我 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次,是人的原始的无意识本能,包括人的各种生理需要。每个人先天固有的一切特质都蕴藏在本我中。本我中有本能的驱力,特别是性和攻击的本能。本我遵循快乐的原则,寻求直接的满足,而不顾社会现实是否有实现的可能。本我不能忍受挫折,对自己的欲望毫不抑制。因此,本我具有不合逻辑、不讲道理、不受道德伦理的限制,以及盲目、非理性、自私放纵的特点。   自我 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次,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受现实制约的部分,是人格中有组织、合理的、现实取向的系统。人随着与环境的互动,自我逐渐得到了发展。自我的主要任务是满足本我冲动,但以考虑情境现实性的方式进行。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着调节的作用,一方面要尽量满足本我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的约束。它遵循的是现实性的原则。与本我不同,自我能在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各部分之间自由移动。   超我 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代表着人格结构中道德和伦理的一面。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它遵循道德的原则,是道德化了的自我。超我不止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惩罚,还为自我提供各种典范,用来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合乎道德。超我的主要功能有:一是抑制本我的各种冲动,特别是性方面或者攻击和侵犯的冲动;二是说服自我,以道德完善的追求替代物质等需求。   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各行其责,分别代表着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乐的原则行事,是“原始的人”;自我寻求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让本能冲动能够得到满足,是人格的执行者,按现实的原则行事,是“现实的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会性,按道德的原则行事,是“道德的人”。   本我、自我和超我经常会产生矛盾,尤其是超我和本我经常处于不可调和的对抗状态,因此,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维护统一的关键。在健康人格中,自我强大而灵活,然而,平衡往往总是暂时的,随着冲突的加剧,人就会产生心理焦虑。当冲突过于激烈自我无法应对时,就会导致精神障碍。   二、人格动力   (一)心理能量   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假设,即人的心理过程需要能量驱动才能不断的进行下去。这种能量就是心理能量。荣格认为,人格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且不断变化的动力系统。心理能量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等量原则 等量原则意味着假如心理的某部分占用了过多的能量,另一部分便得不到充足的能量。同样,在一个系统中消失的能量,一定会在另一个系统中再次出现并行使其功能。   平衡原则 当两个心理系统的能量不等时,能量会从较强的系统流向较弱的系统,直到平衡为止。荣格认为人格各方面应该均衡发展,否则就会出现人格失衡。   (二)生本能与死本能   生本能表现为通过寻求食物、水、空气等需要来实现个体和群体的生存。生本能指向生长,具有积极、建设性的作用。死本能是指将死亡的欲望转向其他客体而非自身的攻击性驱力。它会使人们出现破坏、杀戮等毁灭性行为。死本能用来解释人性中黑暗、残忍的部分。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从出生就在走向死亡,因此所有人出生的时候就带有回归无生命状态的原始内驱力,并且假定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存在“想死”的念头。生本能与死本能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中,二者有时互相融合,有时互相替代。   三、人格发展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是依据心理能量所指向的身体部分来划分的,根据心理能量的走向就可以得知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婴儿出生时就已经具备了心理能量,随着关注点的转移,个体寻求满足感的类型和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人格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生存任务和心理主题,如果每个阶段的需求能够得到很好地满足,儿童就会对外部世界适应良好,长大以后就会发展出健康的人格。如果发展阶段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满足,就会出现特定阶段心理能量固着或需求满足受阻,长大后就会出现适应不良。   四、人格成因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非常看重童年对人一生的影响。所以在探索人格成因上,关注点集中在于教养有关的方式上。   (一)童年经历   弗洛伊德非常看重童年经历对人格的长久影响,他认为一个被母亲完全喜欢的人终其一生都会有一种作为胜利者的感觉,而这一成功的信心通常会导致真正的成功。   (二)父母教养方式   阿德勒从其自身的童年经历感受到父母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影响,认为父母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未来人格。阿德勒认为,出生的头几年对人格的形成非常重要,父母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大的影响。他认为,有两类父母行为容易导致儿童后来生活中的问题,一是父母给孩子过多的关注,造成溺爱危险,剥夺了孩子的独立性,引起更强的自卑感,会使孩子不能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二是对孩子的过度忽视,很少受到父母关注的儿童在长大后会变得冷漠多疑,成年后,较难与别人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   (三)出生顺序   阿德勒强调出生顺序对人格的影响,他认为,家里的头生孩子在人格上不同于中间出生的孩子,中间的孩子又不同于末生的孩子。   头生孩子会受到父母的过度注意,因此,头生孩子中常常发现“问题儿童、神经症、罪犯”等。中间出生的孩子不会对父母的溺爱抱什么奢望,因而会形成对优越感的强烈追求,因此更有可能取得更高的成就。   对于老二来说,阿德勒的评价较为积极,认为会发展出较为强烈的寻求卓越的特性,在竞争中,向他人挑战并战胜他人的倾向会贯穿一生。因为老二出生后就存在与老大争宠的现象,他会找出自己的发展优势,与老大抗衡。   家中最小的孩子是最容易被父母纵容的,由于在家中最小,所以会被过分保护,但是,有哥哥姐姐的带领,能学会不少知识技能,因此显得更聪明。有时候为了要和哥哥姐姐竞争,可能非常勤奋努力,表现杰出。   五、人格适应   焦虑是被压抑的冲突要出现在意识领域时所引发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为了减少焦虑,人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理能量去歪曲、伪装以及改变不被接受的冲动,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这会让人们没有精力去构建有意义的生活和建立满意的人际关系。自我在寻求表现的本我冲动与否定它的超我要求之间的冲突中,会产生大量的焦虑,为了保护自身,会发展出一系列的心理策略和应对方式,称为“防御机制”。   不同的防御机制虽然内容不同,但都具有两个共同特征,一是对现实的否认或扭曲;二是在潜意识中运作,人们常常意识不到。   压抑 是指将意识中的令人不安的事物从意识层面移除。这是最基本和使用最频繁的一种防御机制,用以保护自己免于危险。   否认是指拒绝承认外部威胁或曾经发生的创伤性事件的存在,从而不必面对生活中那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以减轻内心的焦虑。   反向形成是指表现出与令人不安的冲动的相反行为。个体压抑那些感到威胁的冲动,同时以社会所接受的行为去代替它们。   投射是指将引发焦虑的事情转嫁到他人身上。   合理化是指通过对引发焦虑的行为重新进行解释,而使其显得更加合理,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为了减轻得不到想要的东西的焦虑,就会把自己已经得到但实际价值不高的东西,认定为价值很高,以获得自我安慰。   退行是指个体因遭受挫折后的痛苦而退回到拥有更多快乐、没有挫折或焦虑的生命早期阶段。   转移是指通过转向其他对象来缓解焦虑的行为。有时候情感的转移也可以指向个体自身,导致其出现抑郁。   升华是指个体将不被社会所接受的冲动转化为社会赞许的行为。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各种活动,尤其是艺术活动,都是本我冲动的表现,本我冲动被改变为社会所接受的满足方式。弗洛伊德认为,升华是唯一正向积极的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对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它可以起到短期心理缓解的作用。但是,弗洛伊德认为多数防御机制是对潜意识内容的否认或歪曲,如果长期习惯性的使用,就会失去真实的自我,造成个体适应不良,引发诸多心理疾病。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为后来的人格理论和研究确立了方向,许多人格理论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弗洛伊德思想的影响。同时,弗洛伊德推广了心理学的一些重要原理和概念,并把这些概念纳入研究课题中,从而影响了今天人格研究的主题。但这种理论忽视或低估了人格的一些重要影响因素,过于强调本能,而不考虑社会文化对人格的重要影响,缺乏日常的心理机能和人格的积极面,同时,弗洛伊德提出的很多假设是不可验证的,这都受到了广泛的质疑。本文选择:邯郸心理咨询

  弗洛伊德创建了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作为人格理论的创始者,弗洛伊德将人格理论框架进行了初始的建构,描述了人格特征、人格结构、人格动力等。后续的研究者都是在其理论框架中不断丰富人格理论内涵的。
  专业心理咨询
  一、人格结构
  (一)弗洛伊德的意识三层次理论
  潜意识 也称无意识,是指深藏于个体内心的、无法直接触及的部分。人们完全体察不到它的存在,但那里隐藏着无数的人生经验。在潜意识里,集合着各种本能冲动、驱力和需求、冲突和情感体验。这些冲动、本能和欲望因为与社会习俗、规范、道德等不相容而被压抑到意识阈以下。
  前意识 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是能够进入意识层面的东西,是那些个体意识到的对特定经历或事件的记忆,一旦需要就会被回忆起来。潜意识中的内容进入意识领域必须经过前意识,并借助前意识的某种形式才能实现。
  意识 位于心理最表层,是指个体能够清楚的觉知到的心理层次。每天对事物的感知、对各种知识与经验的学习、与环境互动产生的感受和思考等。弗洛伊德认为在广阔的心灵世界中,意识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处于心理的表层。
  (二)弗洛伊德的三我结构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有各自的功能、性质和动力结构,彼此联系且相互制约。
  本我 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次,是人的原始的无意识本能,包括人的各种生理需要。每个人先天固有的一切特质都蕴藏在本我中。本我中有本能的驱力,特别是性和攻击的本能。本我遵循快乐的原则,寻求直接的满足,而不顾社会现实是否有实现的可能。本我不能忍受挫折,对自己的欲望毫不抑制。因此,本我具有不合逻辑、不讲道理、不受道德伦理的限制,以及盲目、非理性、自私放纵的特点。
  自我 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次,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受现实制约的部分,是人格中有组织、合理的、现实取向的系统。人随着与环境的互动,自我逐渐得到了发展。自我的主要任务是满足本我冲动,但以考虑情境现实性的方式进行。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着调节的作用,一方面要尽量满足本我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的约束。它遵循的是现实性的原则。与本我不同,自我能在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各部分之间自由移动。
  超我 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代表着人格结构中道德和伦理的一面。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它遵循道德的原则,是道德化了的自我。超我不止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惩罚,还为自我提供各种典范,用来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合乎道德。超我的主要功能有:一是抑制本我的各种冲动,特别是性方面或者攻击和侵犯的冲动;二是说服自我,以道德完善的追求替代物质等需求。
  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各行其责,分别代表着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乐的原则行事,是“原始的人”;自我寻求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让本能冲动能够得到满足,是人格的执行者,按现实的原则行事,是“现实的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会性,按道德的原则行事,是“道德的人”。
  本我、自我和超我经常会产生矛盾,尤其是超我和本我经常处于不可调和的对抗状态,因此,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维护统一的关键。在健康人格中,自我强大而灵活,然而,平衡往往总是暂时的,随着冲突的加剧,人就会产生心理焦虑。当冲突过于激烈自我无法应对时,就会导致精神障碍。
  二、人格动力
  (一)心理能量
  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假设,即人的心理过程需要能量驱动才能不断的进行下去。这种能量就是心理能量。荣格认为,人格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且不断变化的动力系统。心理能量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等量原则 等量原则意味着假如心理的某部分占用了过多的能量,另一部分便得不到充足的能量。同样,在一个系统中消失的能量,一定会在另一个系统中再次出现并行使其功能。
  平衡原则 当两个心理系统的能量不等时,能量会从较强的系统流向较弱的系统,直到平衡为止。荣格认为人格各方面应该均衡发展,否则就会出现人格失衡。
  (二)生本能与死本能
  生本能表现为通过寻求食物、水、空气等需要来实现个体和群体的生存。生本能指向生长,具有积极、建设性的作用。死本能是指将死亡的欲望转向其他客体而非自身的攻击性驱力。它会使人们出现破坏、杀戮等毁灭性行为。死本能用来解释人性中黑暗、残忍的部分。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从出生就在走向死亡,因此所有人出生的时候就带有回归无生命状态的原始内驱力,并且假定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存在“想死”的念头。生本能与死本能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中,二者有时互相融合,有时互相替代。
  三、人格发展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是依据心理能量所指向的身体部分来划分的,根据心理能量的走向就可以得知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婴儿出生时就已经具备了心理能量,随着关注点的转移,个体寻求满足感的类型和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人格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生存任务和心理主题,如果每个阶段的需求能够得到很好地满足,儿童就会对外部世界适应良好,长大以后就会发展出健康的人格。如果发展阶段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满足,就会出现特定阶段心理能量固着或需求满足受阻,长大后就会出现适应不良。
  四、人格成因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非常看重童年对人一生的影响。所以在探索人格成因上,关注点集中在于教养有关的方式上。
  (一)童年经历
  弗洛伊德非常看重童年经历对人格的长久影响,他认为一个被母亲完全喜欢的人终其一生都会有一种作为胜利者的感觉,而这一成功的信心通常会导致真正的成功。
  (二)父母教养方式
  阿德勒从其自身的童年经历感受到父母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影响,认为父母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未来人格。阿德勒认为,出生的头几年对人格的形成非常重要,父母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大的影响。他认为,有两类父母行为容易导致儿童后来生活中的问题,一是父母给孩子过多的关注,造成溺爱危险,剥夺了孩子的独立性,引起更强的自卑感,会使孩子不能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二是对孩子的过度忽视,很少受到父母关注的儿童在长大后会变得冷漠多疑,成年后,较难与别人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
  (三)出生顺序
  阿德勒强调出生顺序对人格的影响,他认为,家里的头生孩子在人格上不同于中间出生的孩子,中间的孩子又不同于末生的孩子。
  头生孩子会受到父母的过度注意,因此,头生孩子中常常发现“问题儿童、神经症、罪犯”等。中间出生的孩子不会对父母的溺爱抱什么奢望,因而会形成对优越感的强烈追求,因此更有可能取得更高的成就。
  对于老二来说,阿德勒的评价较为积极,认为会发展出较为强烈的寻求卓越的特性,在竞争中,向他人挑战并战胜他人的倾向会贯穿一生。因为老二出生后就存在与老大争宠的现象,他会找出自己的发展优势,与老大抗衡。
  家中最小的孩子是最容易被父母纵容的,由于在家中最小,所以会被过分保护,但是,有哥哥姐姐的带领,能学会不少知识技能,因此显得更聪明。有时候为了要和哥哥姐姐竞争,可能非常勤奋努力,表现杰出。
  五、人格适应
  焦虑是被压抑的冲突要出现在意识领域时所引发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为了减少焦虑,人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理能量去歪曲、伪装以及改变不被接受的冲动,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这会让人们没有精力去构建有意义的生活和建立满意的人际关系。自我在寻求表现的本我冲动与否定它的超我要求之间的冲突中,会产生大量的焦虑,为了保护自身,会发展出一系列的心理策略和应对方式,称为“防御机制”。
  不同的防御机制虽然内容不同,但都具有两个共同特征,一是对现实的否认或扭曲;二是在潜意识中运作,人们常常意识不到。
  压抑 是指将意识中的令人不安的事物从意识层面移除。这是最基本和使用最频繁的一种防御机制,用以保护自己免于危险。
  否认是指拒绝承认外部威胁或曾经发生的创伤性事件的存在,从而不必面对生活中那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以减轻内心的焦虑。
  反向形成是指表现出与令人不安的冲动的相反行为。个体压抑那些感到威胁的冲动,同时以社会所接受的行为去代替它们。
  投射是指将引发焦虑的事情转嫁到他人身上。
  合理化是指通过对引发焦虑的行为重新进行解释,而使其显得更加合理,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为了减轻得不到想要的东西的焦虑,就会把自己已经得到但实际价值不高的东西,认定为价值很高,以获得自我安慰。
  退行是指个体因遭受挫折后的痛苦而退回到拥有更多快乐、没有挫折或焦虑的生命早期阶段。
  转移是指通过转向其他对象来缓解焦虑的行为。有时候情感的转移也可以指向个体自身,导致其出现抑郁。
  升华是指个体将不被社会所接受的冲动转化为社会赞许的行为。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各种活动,尤其是艺术活动,都是本我冲动的表现,本我冲动被改变为社会所接受的满足方式。弗洛伊德认为,升华是唯一正向积极的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对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它可以起到短期心理缓解的作用。但是,弗洛伊德认为多数防御机制是对潜意识内容的否认或歪曲,如果长期习惯性的使用,就会失去真实的自我,造成个体适应不良,引发诸多心理疾病。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为后来的人格理论和研究确立了方向,许多人格理论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弗洛伊德思想的影响。同时,弗洛伊德推广了心理学的一些重要原理和概念,并把这些概念纳入研究课题中,从而影响了今天人格研究的主题。但这种理论忽视或低估了人格的一些重要影响因素,过于强调本能,而不考虑社会文化对人格的重要影响,缺乏日常的心理机能和人格的积极面,同时,弗洛伊德提出的很多假设是不可验证的,这都受到了广泛的质疑。本文选择:邯郸心理咨询

电话:18730089616

电话:0310-7537116

邮箱:hdqyxl@163.com

地址:邯郸市丛台路与陵西街交叉口鹿城商务大厦C座1407室